浅谈初中地理课堂有效问题链的设计
上海市青浦区实验中学 徐玲
“青浦实验”是一项具有地方特色、实验特征和学科特点的教育改革行动。为了传承和发展“青浦实验”,由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和青浦区实验中学两个“青浦实验”的发源地联合开展“‘青浦实验’新课堂改革”项目活动。该项目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深入推进顾泠沅老师的“为学而教、少教多学,鼓励挑战性学习”新课堂实验计划,加强实验中学“活动-发展”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编写新一轮《学程手册》为载体,及时记录学生的学习活动。我校尝试从基于课标和关注学习目标的学习内容出发,建立结构化的知能系,在此基础上形成启发式的问题链、设计进阶式的活动序,打造同步式的评价体,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发展学生学习潜力。暑假期间,笔者通过阅读一些教育丛书,对初中地理课堂有效问题链的设计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现把对此的一些想法跟大家分享如下: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则处于课堂的主导地位,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能力,形成主动学习,就要看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例如,导入的精彩能瞬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语言的幽默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还有问题的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这些都是教师在组织课堂
教学时要注意并且要不断完善的环节。
我们在一堂地理课中,有时你一抛出问题,学生就会你一句我一言地开始讲起来;有时我们提出问题之后,学生就沉默了,出现了冷场;有时会出现所答非所问的情况,这也会让教师感觉很尴尬;还会出现自问自答的情况,这就变成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整堂灌。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时,能积极地参与,并准确地作答呢?这就需要我们对课堂的提问进行研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特点,在有效问题链的设计上多下点功夫。
一、地理课堂教学有效问题链的重要作用
地理课程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殊性使得在《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地理课程必须转变以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既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也是学生反馈信息的途径。因此,课堂提问的设计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然而“问题链”根据教学目标,师生合作为基本形式,教学内容以问题为纽带,知识从认知、形成、升华和锻炼学生思维过程为主线,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更为有效。
由于学科贴近生活的特殊性质,学生关于地理的基本知识已经初步形成,地理课堂的学习主要目标就是在整合塑造学生的认知结构。但是,学生会对认知结构中现有知识产生疲倦,难以达到教学的标准。因此,教师在地理课堂上,以学生为本加强对学生现有知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层次的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将课本内容以问题为引线,环环相扣、抽丝剥茧。学生对书本知识充分掌握,又能整合重构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提高认知学习的能力。
在地理课堂上,有效的问题链能是促进课堂教学的推动力,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效的提问能够直接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热情, 从而能够建立一个民主和互动的课堂氛围。在不同的课堂氛围下,教学效果有着明显的区别。 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是沉闷型课堂的特点。讲台变成的舞台,学生是坐在台下的观众,教师是台上的演员。相反,在民主互动的课堂上,以学生为本,教师启发,学生和教师之间调整关系和角色,达到教学相长的和谐共鸣。地理学科本是和生活息息相关,可是要追求其深层的原因时涉及到了更为抽象的专业知识,所以如果教师在备课时没有将有效的问题设计成一个能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探究知识的循环链,那么不仅课堂氛围会从生机勃勃变成死气沉沉,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一落千丈。
二、地理课堂教学有效问题链的设计原则
课堂提问虽然是组织教学过程中常见的手段,但是却至关重要。提问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设置的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经过思考回答的一种方式。问题链是以问题为枢纽,以知识形成、发展和锻炼学生思维过程为主线,师生合作互动为基本形式, 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问题链是问题设计升华而成的一个境界,因为它既有对整节课堂的宏观把握也有对课堂细节之处的深入思考。针对地理学科的特性,在设计问题链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基础性原则
基础性是地理课堂问题链设计的根本。问题链的设计是将思维从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因此,基础性既是针对学生现有基础知识而设计也是对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做铺垫。 通常在问题链的第一个问题都会有“暖场”或者让学生提出质疑、引发兴趣的作用。例如: 在沪教版初中地理六年级下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课中,课堂提问可以将先问学生“为什么夏天的天亮得早,天黑的晚。而冬天天亮得晚,天黑得早”。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虽然学生在没有学习过的情况下不会规范回答,但是根据生活经验的积累可以简单地描述出心中的答案。并且基础性问题的设计可以让教师摸清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情况,从而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以达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这个问题的设计既不会出现课堂冷场的现象, 学生也能领会教师题意和激发探求新知的学习热情。
2.应用性原则
应用性是地理课堂问题链设计的躯干。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生活经验的积累。例如,在沪教版初中地理六年级下册《天气和气候》一课中,学生从天气预报里了解到气温的高低,或者是天气突然变冷是有冷空气刮入等一些相关的知识。但是,能够将地理的知识学以致用,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学会分析生活中的现象才是地理课堂提问应当前进的方向。 又如,沪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交通与运输》一课中的“南水北调”的问题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而课堂问题链的设计可以设计如下:(1)说一说你在节约用水上有什么好习惯 ?既能贴近生活又能引发学生讨论。(2)南水北调工程的作用?上面的两个问题都是从生活的角度提问,第一个问题是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和一般体验,第二个问题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二者之间联系紧密,相互影响作用。
3.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是地理课堂问题链设计的中心。地理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性质,所以在设计问题链时,既要考虑到社会科学的人文素养也要考虑到自然科学缜密严谨。其次,综合性还体现在问题的深度上。如果教师的问题仅仅只是让学生回答是或者不是,那么思维很容易僵硬。一堂课,学生的思维是在不停地运动积累最终能够发生质变的一个过程。例如,在沪教版初中地理七下《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一课中,学习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人文差异时,根据之前学习过的课程,学生知道了中国地理的基本概况,对南北方的基本情况也有了认识。在设计问题链时,可以先对之前的知识做一个简单的回顾,这种基础性的问题可以摸清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以顺势导入新课。例如:(1)请说一说我国的平原有哪 几个 ?(2)其中在北方的平原是哪些 ?(3)南北方的地形有哪些区别?此节课的重点就是要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农耕制度、传统民居、传统运输方式进行比较。在农耕制度里又分为:农田类型、作物熟制和主要的农作物,这几个方面与南北方的地形和气候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学生完成以上差异的比较后,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4)你还知道南北方有哪些差异?(5)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有哪些?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经验的积累还能从不同的方面回答。这样设计的问题链能够所以从最基本的问题开始循序渐进,既有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也能让学生有步步深入的思考过程。
4.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是地理课堂问题链的升华。开放性要求教师从不同的角度来设计问题,不能让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框架里。进而,学生的回答也可以从多方面、多途径中获得。问题链中注重开放性的原则着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学习思考的过程和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例如,在沪教版初中地理七上《黄河》一课中,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涉及以下问题:(1)有哪些描写黄河的诗句?(2)“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句诗里提到的水从天上来是什么意思?(3)“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海”是指哪个海?这个问题链的设计从形式上具备了开放性,更为重要的是其中问题的答案也符合开放性的要求。第一个问兼备基础性和综合性的特征,让学生调动积累的知识并且具有人文素养。第二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回答:一是黄河的源头在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客拉山脉,海拔在 5000 米以上;二是海陆之间的水循环,降雨量的影响。第三个问题则是陈述性的知识,渤海。这样的问题链能够让学生将知识贯穿其中,并且发散思维,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三、结语
传统地理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为主。所以教师设计问题链时,要遵循基础性、实用性、综合性、开放性这四个原则,解除学生思维束缚,鼓励学生发表和坚持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思维容量,让学生学会思考,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这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久华.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驱动性问题链的设计 [J].教育科学研究,2012.9.
[2]郑颖.探究地理课堂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J]. 中国校外教育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