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文选译》读书札记
——韩愈散文之面面观
青浦区实验中学 管晓琴
韩愈(768~824)中唐时期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思想上,他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自认为在“抵排异端,攘斥佛老”,复兴儒学方面有“回狂澜于既倒”之功劳。在文学上,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在教育上,愈愈在古文运动中敢为人师,注重师道,传道授业,提携后生。对形成我国古代优良教育传统,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韩愈散文的特色
首先,韩愈摒弃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流传下来的愈见浮华,愈加讲究音韵、文采的骈文,而是推崇先秦时期的散文。他提出“文以载道”,此道我倒不觉得只是局限宣扬儒家之道。这里的“道”是相对于骈文华而不实,堆砌词藻而缺乏内涵而言的。“道”是实际的存在,是言之有物,是作文的意图、目的、思想内涵等。“道”是不平则鸣,即不能无病呻吟,也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
其次,韩愈要求“师其意,不师其辞”、“惟陈言之务去”。也就是要创新。并且他身体力行,通过实践告诉我们如何创新。如《祭十二郎文》,以散代韵。打破祭文四言韵文的常规文体,句式的选用、句子的长短都按情感抒发的实际需要而定,具有自然、感人的情愫。如《马说》采用寓言式的论说文,只摆出了活生生的事实,缺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用马喻人才,用伯乐喻善于发现人才的人。文章中写了怀才者的不遇以及用人者的不善用人和不识人。如《毛颖传》,是韩愈的奇谲之作,替笔作传,将笔拟人化,犹如传记小说,妙趣横生。
再次,韩愈的论说文,显示出逻辑的力量,论说周密,层次清楚。如《原道》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衔接紧密。使用众多排比句式,更显示出力量来。读了之后,即使不服其说教的内容,却不得不惊叹其说理的气势。如《讳辩》,举例恰当,旁征博引,以理成势,以势逼人。愤然的反问句,让人哑口无言,不得不服。
二、韩愈散文给人的启示
阅读完韩愈的散文,我有很大的收获。他的散文中的许多思想,都会引发我的感慨和共鸣。而他所阐述的许多道理,从古至今都是非常适用的。
如《原毁》中,韩愈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今之君子,其责人也祥,其待己也廉。”现代社会里,我们总是用苛求的眼光去挑剔别人,而对自己却宽容、松懈。这就导致我们看不到自己的弱点,不能够提升自我。我们对他人的百般挑剔,也许来自于我们的嫉妒。这样容不下别人,自然也就无法与他人和睦相处。我们应该要摆正态度,“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如《圬者王承福传》中,“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相生”正是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去做的。每个人需要的东西很多,“衣、食、住、行”。但以个人的能力,你无法独立存活。所以每个人都只要各司其职,做好分内的事就可以了。如果你为人提供了“衣”,自然会有人为你提供“食、住、行”。要学会相生共存,因此当然最不能作的就是寄生虫了。
如《祭十二郎文》,“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与相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辍汝而就也!”现代社会,功利性越来越重,人们为了赚钱,为了理想,为了事业,往往无暇兼顾亲情。一直想象着等事业上轨道了,理想达成了,钱赚够了,再好好孝敬父母。但是,人总是无法满足,追求好像永远没有尽头,自然尽孝也就无从说起。直到父母等得头发白了,……,走了,你才后悔莫及,抱头痛哭。所以我们要在亲人尚在时,好好尽自己的义务,享受家庭的温情。毕竟,人是情感动物,空有物质,人也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而已。
三、散文中韩愈的性格和儒家思想
在真正系统地读韩愈的传记和散文以前,我对他的了解也许只局限于“唐宋八大家”吧。但现在,在散文中,我看到了一个极为生动想象的作者,他的鲜明的个性,对儒“情有独钟”的思想跃然之上。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执着,也许近乎固执。宦海沉浮那么多年,他即使吃过耿直的亏,但依然如故。像其他官僚一样浑水摸鱼,他就是学不会。当年,做了御史台为民请命,上了《论天旱人饥状》,得罪了朝廷,被贬阳山。就当他是年少无知,不知官场险恶吧;而且作为御史台,向皇上进谏也算是尽职尽责,做分内之事吧。可是52岁那年,韩愈是刑部侍郎,也算是为高权重了,不安分守官,等着退休养老,却越职管皇帝迎佛骨。而且语气咄咄逼人,语词泼辣决绝。这一次差一点丢了性命,还好在百官的解围中,只是再次被贬官到蛮荒烟瘴之地了。
其次,我觉得他是一个达观可爱的小老头。当初被贬阳山,语言无法沟通,寥落无依,一切好像要从头开始,可他就有这个耐心,召集民众“画地为字”,然后“告以出租赋奉期约”。闲暇时,一样读书,交友和吟诗作文。后来贬到潮州,实在是穷困,就写写《送穷文》,聊以自慰。看到鳄鱼骚扰百姓生活,就郑重其事地写了《讨鳄鱼檄》,后来也许自然环境因素,哪里的鳄鱼还真走了。
他的关心百姓疾苦,耿言直谏,敢为天下先,忠心为统治阶级服务,可以说都来自于他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如在《原道》中,可看出他对儒释道的态度。通过佛、道与儒的对比,突出儒家才讲仁义道德;有了圣人,人类才没有灭亡。最后说“人其人,火其书,卢其居”把佛、道铲除掉。现代人可能认为韩愈太偏激,还有些迂腐,一味捍卫王道。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无疑是最为推崇的。而且当时,佛教的过度流行已阻碍社会的发展了。僧人,寺庙都要国家财政拨款,又因为僧人不用交税,百姓争着当和尚,社会生产受影响。而当时的道家,已经歪曲成求仙访道,寻找长生不老之术。如此消极出世,,也一样威胁国家社稷。所以,韩愈的尊儒应该是正确的选择。而对“儒”的信仰,也使他在“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社会中敢于言常人之不敢言,大声呼号。虽然遭到打压,依然我行我素。
值得一提的是,韩愈做为一个文人,很难得,他还关心教育事业。当初在潮州,这样一个蛮荒之地,也许连生存都很困难,他居然一开始就要开设学堂。
应该是自身经历的原因吧,他极为爱护当时的青年学生,尽心尽力地指导他们做文章、考科举、中功名。当他任四门博士时,可谓“如鱼得水”,求教的学子纷至沓来。后来他被贬许多学生还追随他到边鄙之地。他鼓励青年学生要振作,要奋进,如“董生勉乎哉!”对于学生的殷勤求教,他总是有问必答。
至于在《师说》中,他更辨证地阐发了教师的职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表达了韩愈自己的教育思想,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让我明白了为人师表的职责和使命,让我明白了要不耻下问,以及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