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老师也可以做科研 ——钱海燕
发布日期:2019-06-10 09:55:09   发布人:实验中学(西)   


作为一直奋斗在课堂、每天埋头批作业的数学教师而言,坐下来码文字做计划想方案……是多么令人头疼的事情啊!有这个想法的教师肯定不是一个两个。然而,评职称需要教科研成果,评名优需要教科研成果,现实的环境逼得绝大多数的教师开始思考怎样写论文、如何做课题。读了苏忱老师的书,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做科研的必要性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他必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教师要不断研究新的学问,求新的进步。 ”每一个学科领域,当然包括教育领域,都是通过研究活动推动本领域的新发展,承担理论创新的崇高使命。

一线教师最了解教育对象,熟悉教育教学方法,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是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对教育科学的发展和教学理论的实践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广大教师正确理解教育科研成果才能在实践中广泛使用和推广,使教育理论产生实际意义。

教科研活动可以提升一线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加速专业化成长。单有勤恳的工作态度,把精力全部用于日常教育教学事务,不注意理论学习和研究,不善于总结自身和他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这样的教师最终将成为“机械的知识传递者”即教书匠。

二、教师做科研的可行性

教师要结合实际工作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研究要用自己独有的风格“发声”,切忌将领导讲话、文件精神、专家理论等挂在嘴边,开口闭口就是“核心素养”、“绿色评价指标”等等“高大上”的名词热点。一线教师开展的教科研活动应该是运用或引用科学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去解决日常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研究对教育理论进行校验。一线教师应该始终坚守学校阵地,立足课堂,从自身的视野和困惑出发,研究自己熟悉的内容。课题始于问题,只有找准问题,才能选准课题。与专业的教育理论工作者相比,一线教师最了解教育教学的矛盾所在,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能与教育对象保持经常性的直接联系,但是一线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没有大量时间与精力从事专业的科研活动。所以一线教师必须要取长补短,尽可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选择与实践联系紧密的课题进行研究。

当然,教育科研是一线教师只能在业余时间完成的一项艰苦的劳动,只有保持浓烈的兴趣,教师们才可能持续工作下去。所以,在确定研究内容时,教师可兼顾考虑个人的爱好和特长,这样也能提高科研效率。

三、教师做科研的有序性

当研究的课题确立后,已经大体有了研究内容,明确核心概念又进一步聚焦了研究重点。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因为同样的题目可以有不同的研究内容,相同的研究内容也可以有不同的研究角度,所以还是感到研究内容不够清晰明确,把握不住重点。这时就要像上海市洋泾中学那样分出研究目标和工作目标两条线。研究目标:收集教学问题→开展教学问题诊断→归纳教学问题原因→实施教学问题干预→教学问题消失→进行教学原理总结。工作目标:设施设备到位→建构教学诊断模式→教学诊断的操作流程与标准→教学诊断的培训与实践→理论模型的修改→操作标准与流程的修改→编撰课例库→使用课例库培训教师。

四、教师做科研的多样性

这里的多样性指的是科研成果呈现的形式不尽相同。一线教师对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真实具体问题开展研究后取得的成果是开发研究的成果。这类成果以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与某种工作目标相吻合,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最终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方法、措施、路径等。成果展示方式不拘泥于文章、书刊、研究报告,会采用报告会、展示会、经验总结、随堂听课、环境观察等方式,使成果展示更加丰富多彩生动真实。

总之,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和研究能力可能不是很高,所以科研的水平与质量也不能保证,科研成果也就不那么优质。但是,只要一线教师以低姿态高标准走进科研的殿堂,那么总能摘到几颗教育科研的“明珠”,实现由一个普通的教师向研究型、创新型、专家型的教师转变。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