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首页 资源平台
读马骉《锤炼过硬的文本解读能力》有感——张羽
发布日期:2019-06-06 10:31:29   发布人:实验中学(西)   

读马骉《锤炼过硬的文本解读能力》有感

——以细读《外婆的手纹》为例

上海市青浦区实验中学   张羽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个基础环节,对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奠基和保障的作用。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如若没有对文本的用心触摸、没有对文字的细细咀嚼,长此以往,可能对教材无法准确把握,解读教材的能力也会丧失殆尽。所以对文本进行细读是一个语文教师提升自我教学素养非常有必要的途径。本文就以自己细读李汉荣的《外婆的手纹》一课为例,浅谈如何有效地进行文本细读。

   一、走进课标,准确定位。 

《外婆的手纹》是当代散文家李汉荣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真正读懂这篇文章有难度。这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到第13节,回忆外婆“针线活做得好”,同时从外婆做针线活的态度中表现外婆做人和生活的态度。第二部分是第1420节,写作者希望妻子能“复制”外婆的手纹,在妻子不愿意的情况下,作者自己亲手“复制”了外婆的手纹。如果仅仅解读到这里,这篇文章只能说是在表达作者对外婆手艺的赞美和对外婆的怀念,那题目何不改成《外婆的手艺》?所以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赞美与怀念外婆这一点上,是站不住脚的。

对于单课的理解感到迷茫时,结合单元目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这一课所在的单元目标是“生命的沉思”。生命的沉思,就是沉思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我认为本文对生命的沉思,不仅是在回忆中表达一种怀念、一种赞美,更是在回忆中立志要用实际行动传承外婆的做人与生活的态度,传递一种平和的心境。

    二、走进课文,找准阅读切入点。

最初备课时我直接从16小节“我静下来,沉入外婆可能有的那种心境。或许是孤寂和悲苦的,在孤寂和悲苦中,沉淀出一种仁慈、安详和宁静”这句话入手,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现外婆仁慈、安详和宁静的地方。但是没有前面一步步的铺垫,学生们难以适应,课堂气氛不热烈。在对文本不断地咀嚼中,我找到了阅读切入点。我认为只要明确了几个问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会由浅入深,就会逐步深入体会作者想要传递、传承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一)外婆的手艺好的表现

这个问题比较浅显,学生对文章进行归纳总结可知:①外婆做的衣服合身、有美感;②外婆能把破旧衣服做成艺术品;③外婆能绣各种大小不一的绣品。

(二)外婆手艺好的原因

1、外婆关心疼爱亲人

外婆用细针密线把天上人间的好东西都收拢来,贴紧我的身体贴紧我身体的,是外婆密密的手纹,是她密密的心情,枕套上绣着月宫,桂花树下,蹲着一只兔子。兔子在月宫里,在云端,望着人间,望着我到夜晚,它就守着我的梦境”……外婆在绣作品时,绣入了她对手艺受益人无微不至的关爱。

2、外婆做事认真、做人认真

“一匹布要变成一件好衣裳,如同一个人要变成一个好人,都要下点功夫。无论做衣或做人,心里都要有一个‘样式’,才能做好”。外婆认为做衣与做人是相同的。因而,外婆手艺好是她做人的态度。所以在做衣时外婆的动作、神情是虔诚的、庄严的,因为她不仅在做好一件衣裳,更是在努力做一个好人。

3、外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外婆常对着天空的云朵出神……外婆如梦初醒般地把目光从云端收回,细针密线地绣啊绣”。正是因为外婆对大自然的热爱,才会认真观察并深深感悟大自然,使她获得了艺术的,绣出了如此美的艺术品。

4、外婆追求美、创造美、热爱生活

“在那些打满补丁的岁月里,外婆依然坚持着她的朴素的美学,她以她心目中的‘样式’缝补着生活”。从李汉荣的另一篇散文《一碗清水》中可知,外婆面对着条件极差的物质生活,更面临着丈夫去世、又受到许多不公平对待的精神生活。然而即使面对着如此煎熬的“打满补丁的岁月”,她依然“以她心目中的‘样式’缝补着生活”,可见外婆对美的追求、对美的生活的追求。这何尝不是因为她热爱生活呢?

(三)读懂外婆的手纹

这个问题是本文主旨的落脚点。要明确这个问题,还是要找到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我一针一线临摹着外婆的手纹外婆的心境。”原来我要“复制”的不仅仅是外婆做的鞋垫,更是她的一种心境——“在孤寂和悲苦中,沉淀出一种仁慈、安详和宁静”的心境。作者在复制外婆的手纹过程中,实际与过世的外婆有了精神上的交流。外婆面对孤寂与悲苦的生活时,沉淀出的仁慈、安详、宁静的心境通过她的手纹感染了作者,作者在复制外婆的手纹时也立志要传承外婆的这种心境。正如课文的最后写道:

我看见天空上,永不会失传的云朵和月光。

我看见水里的鱼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

我隐隐触到了外婆的手。那永不失传的手上的温度。

文章最后的抒情正是作者最深厚的情感体现。作者赞美的、怀念的不仅是外婆的手艺,更是外婆的那种热爱家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是外婆那种认真做事、认真做人的生活态度,更是外婆那种跨越苦难,发现美,创造美的不屈精神。作者所要传承的不仅是手艺,更是那永不失传的手上的温度。这或许就是“生命的沉思”所告诉我们生命的真正价值与意义。

因此,在引导学生解读《外婆的手纹》时,不能仅仅将文章主旨归结为对外婆的的赞美、怀念,那样这篇文章就失去了在“生命的沉思”这个单元中出现的意义。

可能我们和作者所处不同的时空、不同的社会,但是相信只要反复细读文本、细细咀嚼文字,通过课标准确定位文章主旨,并找准阅读切入点,我们就能“隐隐触到”作者的“手”,感受到作者那“永不失传的手上的温度”!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