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40年 ——计顺娟
发布日期:2019-06-06 10:14:29   发布人:实验中学(西)   

教育改革40——我读《上海教育丛书》

上海市青浦区实验中学 计顺娟

王蒙玛所著的《感悟生命》无不体现了生命科学学科教学中对生命教育的显性落实和阴性无痕融合,这就对生命科学学科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育人要求。生物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要有求真创新的育人本领,通过课堂进行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巧妙地教给学生“学”,把教师的各种“本领”传授给学生,包括解读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知识的迁移与拓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等,同时,通过巧妙设计教学第三维度目标无痕落实于课堂中,还要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将来,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可能会遗忘,而老师传授的学习方法,老师的思想、智慧和各种能力的影响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并且因为其心智得到了开发,学生们的创造能力也就可能会胜过老师了,这便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成功!这样的教育才有利于民族的发展。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一是认真教,二是精益求精地教,三是创造性地,有智慧地教,四是充满爱心地教,以保证常态课堂教育的含金量。

以下是我执教的一节常态实验课。

“观察和解剖鲫鱼”是上教版八年级《生命科学》教材第二册第四章(生物的类群)第二节(动物)的内容。在以达尔文进化论观点阐述鱼类是脊椎动物中低等的类群的基础上,开展对鲫鱼的解剖实验,教学的重点是:鱼类的特征;鱼类对环境的适应性;初步学会解剖鲫鱼的技能。本实验除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鱼类的基本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环境的适应性的理解之外,在实验技能与方法上对培养学生解剖动物的能力和方法给予了一定的提升。

这节课,在充分研究学生和教材的基础上,更好地把生命教育融入课堂,以求体现生命科学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案例描述:

每当上完鱼类,好奇的八年级学生就会问“老师,什么时候解剖鱼?”,并且会不断地问,直到鲫鱼的解剖实验结束。而每一次解剖实验进行中都会有预设外的精彩生成,基于以往解剖实验的课堂教学经验,我随机巧妙解决如下。

来到实验室,学生一准不会看你老师黑板上的实验目的,解剖方法等,他们关心的是“鱼在哪儿?老师是怎么养着鱼的?”所以这个时候让他们听你老师讲实验目的、方法、步骤根本是无效的,因为无法让学生们安静下来的,弄不好“龙虎斗”开场,整节实验课低效无趣,不欢而散。其实,细细一想这是很好的契机,难得学生有这么强烈的求知欲,作为老师应该马上满足他们!于是课的开始是让学生走进准备室,有序参观暂时养着的供好几个班级实验用的众多鲫鱼,他们看到了保证实验用时鲫鱼是活着的几种养法。一是,养在鱼缸里,增氧机正在工作(实验室仅一只);二是,养在水盆里,用自来水滴水法增加水中的溶解氧,有一排水龙头可用,是养得量最多的一种方法;三是,放小半盆水,鱼儿能吞到水面空气中的氧气,以保证成活。以上方法用文字标贴,学生们一看就明白了;另外,把鲫鱼的外形特征、体色、鳞片的排列方式等都写在纸上,贴于显眼处。不用强调,不用扯着嗓子讲述,每个人都会好奇地用心看的,知识自然就掌握了。

光参观还满足不了学生们的好奇心,他们心里痒痒的,想伸手抓鱼,就怕老师不允许,然而,也有许多学生不敢抓鱼的,基于这两种情况,此时我宣布:“每人必须抓一条鱼,且要抓牢,然后立刻放回去,以保证不影响鱼成活。”抓鱼开始了,各种各样的抓法都有,双手抓的人最多(适于野外抓鱼,而解剖时必须一只手抓鱼)。宣布时间到,回实验桌。

欲望得到满足的学生们开始把兴奋点转移到怎么解剖鲫鱼上来了,等待看你老师怎么抓鱼,怎么解剖。这时,我只要懂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道理就行了,因为此刻学生的好奇心就好比在看魔术师变魔术,就看你魔术师的水平了。于是,我走进准备室,用左手握住鲫鱼的背部,同时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从鱼的鳃盖下缘插入鳃盖内,一只手把鱼抓牢了走上讲台。学生的表情告诉我,这不稀奇,你老师肯定会抓鱼的,当然他们看到了老师是用左手抓鱼的。当我把鱼的背部放开,并用食指和拇指插入鱼的鳃盖内,就使用两个手指使鱼垂下,鱼一动也不动时,他们齐声:“喔!”,一下子明白了抓鱼的诀窍。

我重新把鱼的背部握回左手掌心,右手拿起解剖剪三下五除二地把鲫鱼的一侧体壁除去,再把一侧的鳃盖剪去。示范结束,立刻在黑板上画了一张刚才解剖方法的板图(这比文字效果好许多)。接下去,学生解剖实验正式开始,小组合作,完成解剖,巡视、指导后发现,没几分钟,抓鱼、解剖都成功了!

然而,这节课还有一个教学重点是观察鲫鱼的内部结构,许多学生都不会观察。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

在镊子和解剖针的帮助下,你必须看到的结构有:

1、  鳃和鳃丝及颜色;

2、  心脏(一心房一心室);

3、  卵巢或精巢各一对;

4、  消化道:肝胰脏、食道、肠、肛门;

5、  肾脏(一对)、输尿管;

6、  鳔。

有困难时请举手,老师来帮你们找。

大家纷纷开始了各自的观察。这时,一女生突然说:“解剖了,又要把鱼的内脏翻开来,太残忍了,鱼会很痛的,我反对!我不做了”,把我这个自认为教得很成功,又解决了一个教学重点兼难点,正在自得其乐的老师一下子抬到了杠头上(尽管,课前已开展过怎样看待实验动物的相关教育)!

是啊活体解剖对实验用动物是残酷的,鲫鱼解剖实验过程中是不实施麻醉的。这时全体学生看着我,我思考后便说:“同学们,为了减轻实验动物的痛苦,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其疼痛或快速处死,刚才这位女生提出的问题相当有水准,同时,也说明了她对实验动物极具爱心,表现出他对生命的敬畏,所以我建议,我们用掌声对她表示敬意和谢意!”全班的掌声是异样的响亮。那么现在怎么操作才能减少鲫鱼的痛苦呢?在观察完鲫鱼的鳃和心脏后,请大家在鱼的头部和躯干部连接处剪断鱼的脊柱,然后解剖针捣毁其脑组织和脊髓,如果不会的,举手示意,老师来帮忙。女生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大家对照着黑板提示,展开观察,过程中又有一学生举手提问了:“老师你不是说过吃螺蛳等软体动物也要避开它的繁殖季节吗?那么鱼的卵巢这么大,有这么多的卵细胞要产生,我们为什么不避开这个季节解剖呀?”我一边心中窃喜,我的学生因为我之前的教导,懂得思考和质疑了,一边想着怎么“自圆其说”。想好了我就说:“有个性的质疑,非常棒!大自然有你这样的同伴一定会得到很好的保护,精彩依旧的!是呀,每年3-5月份是鱼的繁殖期,按教学进度我们3月份就该做的实验正因为考虑到这个原因,一直拖到了5月份,再拖下去,天太热,鱼很难养活,解剖观察就会大打折扣;其次,我们今天实验用的鲫鱼是鱼塘养殖的,培育相对方便,其产量也较高的,所以对自然河流的生态是不构成危害的,请你放心吧。”男孩会意了,全班也同意了我的观点。正可谓生命教育奥妙无穷,走一步,步步惊心,奇妙就出现在拐弯处。

观察结束,抛出两个问题:1、以鲫鱼为例,说说鱼类有哪些特征?2、鱼类有哪些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对于上完实验课的学生们,这两个问题已是小菜一碟了。他们从外部形态特征到内部结构特点,一一道来,铃声响起时抢说才被叫停。

案例反思:

这是一节普通的实验课,但我进行了些许人性化的创新设计,并开展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自主课堂实践,成为了一节关注育人的课,许多老师可能会认为实验课的教学重点就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其实不完全是,事实证明虽然连实验都不做的学生,会考时实验题也可能得满分;但是教师要懂得以人为本,还给学生真实的实验课堂,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和有手脑结合的实践体验,从而激起个性化的思想火花,产生创新思想,这是把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落到实处的真实课堂;同时,在真切感受中去感受生命,发现生命现象,探索生命规律,寻求生命本质,从而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激发起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的原动力。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大自然所有生命的保护神!

曾经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女士,在一次交谈中告诉我,她就是因为在中学解剖实验中无法面对结束实验用动物生命的事实,而放弃了从小热爱的生物学,等选择了建筑学后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无奈等到大学毕业后去了一家著名园林公司,设计、生物都沾边。作为生命科学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和交流应该是全方位的和细微的,这样才能引领好和服务好我们的学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科育人,在教学中应该是首要的。

 原本普通的一节实验课,在上海市生命科学学科德育实训基地交流后,得到了许多老师和在场专家的一致好评。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周韧刚老师作了点评。

案例点评:

动物观察和解剖实验是生命科学学科教学中的难点,该部分的内容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同时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研究动物形态、结构和功能等的基本方法。由于这类课的设计中会使用到实验动物,若安排不当,可能会对学生的心理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若教师引导规范、构思合理、处理得当,却会成为学生记忆中难以忘怀的重要片段。

计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一堂看似临场发挥实则精心构思的“观察和解剖鲫鱼”课,无论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策略等方面,都能突出重点难点,注重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能可贵的是能针对学生发生的问题适时进行生命伦理教育,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了对学生尊重生命意识和观念的培养,让我们受益匪浅。

教学的开始就能说明计老师独具匠心,为了创设教学情景,尽快使学生进入学习角色,产生求知欲,首先安排学生有序参观用不同方式养着的众多实验鲫鱼,让他们学习亲自用手抓鱼,并通过教师示范,使学生掌握抓鱼的窍门,同时对鱼的形态特征及其与生存环境的关系有了直接的体验。接着,教师以娴熟的解剖技术,指导学生完成解剖实验,并注重指导学生规范有序地观察鲫鱼的内部结构。针对学生有“害怕鱼痛苦”的想法,引导学生用解剖针捣毁鱼脑组织和脊髓,使其迅速死亡,让学生能够消除“造成动物痛苦”的顾虑,从而能积极主动又认真地投入应有的解剖学习和关注点上。面对学生“不解剖怀卵母鱼”的疑问,教师说明将解剖课避开鱼的繁殖期的方法。并引导学生研讨鱼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从而将教学活动发展到高潮。

教学内容设计得很生动,展示教师娴熟的解剖技术,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研讨减少动物的痛苦和保护生物种群的科学方法,师生交流充分感人,体现了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人文精神。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周韧刚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