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而为师,初心世承 ——陈冰音
发布日期:2019-06-06 09:53:12   发布人:实验中学(西)   
教而为师,初心世承
——读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有感
上海市青浦区实验中学 陈冰音
    “你要记住啊,无论在什么时代,汉魂不朽”、“你要相信,语文人永远年轻”,拉着我的手说这些话的人,是《语文教学谈艺录》的作者;是我心目中用生命在舞蹈的语文人;是我最为敬仰的于漪老师。
缘起·此生之大幸
     两年前还未离开大学校园的我有幸加入了“于漪老师从教60周年口述史”的项目组,因为要采访于漪老师,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包含了大量的文献和著作阅读,其中就包含这本著名的《语文教学谈艺录》。这本书字字珠玑,涵盖了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从语文是什么、怎么教,到教语文的意义和价值,字里行间满是语文人的使命和尊严。
      初读这本书时,我是一个学生,更多的是想了解于漪老师,从书中挖掘采访中可用的素材。今年暑假,再次捧起这本书时,我已经是一个结束见习期的合格的语文教师了,已经正式在讲台上教授了一年的语文课了,突然觉得这本书像一面镜子,让我审视自己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教学设计时,翻看这本书,能提醒自己要关注学生的实际,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环节和问题;课后,对照着这本书的目录,反思自己的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是否做到循循善诱,是否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之门;作业设计时,除了以积累和巩固为主的基础作业,还要设置有梯度的、拓展型作业,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语文的兴趣。
当下·实践与探索
     这本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对我启发最大的是于漪老师提出:兴趣是学习语文的先导。事实上,何止语文学习是如此,每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是如此,想要学好一门学科,首先得对其产生兴趣,唯有这样,之后的思考和努力都会是一种自发的主动行为。 
       从大学到实习再到正式工作后参加的各类听课、评课等活动,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会提出文本核心价值的确立,但是,要准确确立文本的核心价值,对老师自身的素养要求很高,需要具备优秀的文本解读能力、目标和问题设置能力,不仅要自己能分析出文章的个性所在,还要能引导学生理解出文章的个性所在。于漪老师也在书中提出了“不能千课一面”,要教出文章的个性,使学生学有所得。
      于是,这一年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逐渐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为了更好地把握每一篇课文的核心价值,我尝试着摸索适合不同学生的语文教法,也几次探索着采用创新型的方式教授系列课程。例如,沪教版语文教材中,六年级下册和七年级上册里都有唐诗单元,我将这些篇目按照时间顺序重新排序,再从每首诗中提炼出核心价值为每节唐诗课取一个标题,开设了唐诗系列专题课程。如果时间充裕,我会安排拓展课,为学生讲解重要作家或作品,补充课外阅读资料,将丰富的文学史故事贯穿其中,受到学生的欢迎。六年级第二学期的语文教材中涉及到了陈子昂、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等九位唐诗大家,我将他们按照文学史的顺序排序,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进行授课,拓展课详细介绍了王维、李白、杜甫和白居易,当学生们对唐代历史和唐朝诗人的了解越来越多时,他们就会发现许多同时期的诗人之间形成了相互交织的网,许多东西也就融会贯通了。
      一年来,我所教授的两个班级的语文成绩都有所提升,六年级最后一次期末考试中,两个班的语文成绩都在年级前三名,同学们学习语文的热情高涨,我也十分惊喜和欣慰。
坚持·活动促发展
      书中,于漪老师指出,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程,实用而多彩,加之实验中学“活动—发展”的理念对我触动很大,我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之余,设置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
每周我会设计一节语文拓展课,每个月组织一次语文综合活动,内容都是根据教材延伸出来的。比如我会挑选教材中        容较为浅显的自读课文,让学生当场排练课本剧然后表演;比如学完教材中的唐诗宋词后举办诗朗诵大赛和诗词大会;比如跨年之前让学生为自己的2017列张排行榜,实则是想告诉他们作文里值得写的素材那么多。拓展课上介绍的名人,除了课内的作家,还会涉及各个领域,我还会结合学生的情况下发补充材料。组织这些活动,尤其是拓展课需要额外准备许多材料,但是当我看到学生们越发丰富的作文素材,作文里越发自然、真实的情感表达,摘抄里越来越多的学生根据我的拓展材料自行阅读课外书,不禁让我觉得花再多的时间都是值得的。
      所有的活动都是基于学生兴趣才得以高效组织、顺利开展的,也正是因为迎合了他们的兴趣,每一次的活动中闪现的亮点越来越多,学生们在语言交流、思想碰撞中获得求知的欢乐,提升综合素质,对语文的热爱之情更是不断强烈。
未来·语文是信仰 
      对于一个一线的语文教师而言,《语文教学谈艺录》真的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每次翻开它,都觉得有一种使命感涌上心头,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钻研语文教学;一定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一定要公平负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我确信,如果我的学生能因我的语文课而对祖国的语言和文化产生更多的自豪和敬畏,那便是我最大的骄傲。
      今年6月,在我的母校上海师大最大的报告厅内,举行了口述史项目的成果交流展示暨新书发布活动。90岁的于漪老师坚持站着完成了40分钟的脱稿致辞,我有幸上台为于漪老师献花,从第一排到她身边,不过两三米的距离,但我知道,这短短的距离,需要我用一生的努力才能走完。我十分感恩这段宝贵的经历,让我对这本著作有了别样的珍惜,也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执着的追求,因为心中有梦想,身后有力量,支撑着我把于漪老师当做榜样,一生为一事而来,为所热爱的语文教育事业奋斗终生。
      写下这些,是再读《语文教学谈艺录》的感触;是对从事语文教学的自勉;亦是对于漪老师的再一次想念。

分享到:
相关信息